Hot Topics 娛樂追蹤

父母是聾人 孩子如何成長?專訪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HK)創辦人陳佳儀

2017-11-08 (星期三)

請按此重溫訪問內容 Please click here to listen to archive interview

在聾人和健聽人士之間,存在著一個特別的群體 -「CODA」,全寫是「Children of Deaf Adults」,是聾人子女的統稱。原來 9 成聾人的下一代都是健聽人士,他們作為聾人和健聽人士之間溝通的橋梁,遊走於無聲和喧嘩的世界。最近,Mary「度身訂造」節目中訪問了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HK)的創辦人陳佳儀 Cindy Chan,跟聽眾們分享了她創辦這個協會的目的和同樣作為 CODA (聾人子女)的心路歷程。

CODAHK was established by Cindy Chan in 2013. Being the first of its kind in Asia, its objectives are to provide supporting service to Children of Deaf Adults (CODA) in Hong Kong and to promote sign language and deaf culture to the public.

Cindy 陳佳儀是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HK)的創辦人,最近她來溫哥華出席 CODA 的國際會議,特別抽空接受 Mary 訪問。
Cindy 陳佳儀是香港聾人子女協會(CODAHK)的創辦人,最近她來溫哥華出席 CODA 的國際會議,特別抽空接受 Mary 訪問。
 香港聾人子女協會於 2013 年成立,由 Cindy 個人的經歷和願望開始,現在已凝聚成一股力量,幫助聾人家庭的每個成員。
香港聾人子女協會於 2013 年成立,由 Cindy 個人的經歷和願望開始,現在已凝聚成一股力量,幫助聾人家庭的每個成員。

CODAHK 成立於 2013年,是世界性非牟利組織 CODA 在亞洲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分會。由最初的籍籍無名發展到現在廣受香港各界甚至其他亞洲地方的關注和認可,不管是作為這個組織的創辦人抑或作為一名聾人子女,Cindy 也面對不少的困難和挑戰。她在訪問中提到,自小就感受到社會對聾人子女的支援嚴重不足,常常有孤立無援的感覺,甚至連傾訴的途徑也找不到,也一度跟父母的關係十分惡劣。於是她希望透過成立 CODAHK 這個組織,把香港的聾人子女都團結起來,互相扶持。

由於聾人子女自小習慣用臉部表情、手語和肢體語言和父母溝通,另一方面用口語跟外界溝通,很多時候他們需要充當聾人父母和健聽人士之間的翻譯。他們肩負著雙語溝通的使命和面對雙文化的衝擊,處境並不容易被普羅大眾了解,需求常常被忽略。CODAHK 透過招募專業人士例如社工、心理輔導員、手語老師和語言治療師等作為義工,給聾人家庭提供一切可能的援助,藉此建立聾人子女正面的價值觀和肯定自我的身份,並改善聾人子女跟父母的關係。

Cindy 在訪問中還提到,「手語」作為聾人的主要溝通語言,聾人子女假如善於利用和發揮自身的特質,除了可以成為父母和外界的優質溝通橋梁外,還可以在不同場合發揮專長,造福社會。因此,CODAHK 為聾人子女提供了一系列的手語及翻譯培訓課程,並透過傳媒向社會大眾推廣手語,長遠目標是把手語普及化,為聽障人士打造一個無溝通障礙的社會環境。最後,正如 Cindy 在訪問中所言,不管是聾人還是他們的健聽子女,相對於同情的目光,他們更希望得到其他人的平等對待、尊重和理解。